「全球化」並沒有因2016年美國川普總統上任後,立即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TPP)而消失。如果說美國川普的「美國優先」保守主義造成了任何影響的話,那就是其他國家正在尋找加速全球化進程的方法。【Yahoo論壇/陳建甫】是否該棄CPTPP轉向RCEP?
2018年,在沒有美國的TPP,歷經多回合談判,在日本安倍政府堅持下轉變成「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omprehensive and Progressive Agreement for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CPTPP),會員國經濟規模達10兆美元,只占全球GDP的13.6%。2020年,以東協十國為主,加上中國、韓國、日本、紐西蘭、澳洲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這個濟規模達23兆美元,涵蓋全球22億人口,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三成的國際區域經濟組織,終於在11月15日完成換約儀式。
國人普遍錯覺,在整個RCEP簽約過程是以中國為首,凡事皆由中國制訂規則,甚至台灣如果不承認九二共識,中國根本不會讓台灣加入….,其實這是項錯誤的訊息,中國因為市場規模最大成為各國覬覦的對象,但是中國的MIC廉價產品的外銷實力,也讓各國必須要用其他非關稅手段加以制衡。
各個締約盟國之間會依據自己國家的強項與弱項進行談判。例如中國、日本與韓國等以外貿出口為導向的國家要求要降低關稅,過去印度希望更多的專業人士可以自由旅行,例如商業人士的“RCEP旅行卡”。但許多RCEP國家也擔心,給予專業人員更大的行動自由,將導致印度移民工大量的湧入。印度在考量降低關稅可能衝擊到國內產業,更擔憂若大舉去除關稅,無疑是增加他國(中國)產品的競爭能力,選擇退出RCEP。
目前同時加入CPTPP與RCEP的兩大區域經貿協定國家,分別是日本、澳洲、紐西蘭、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等七國,表面上是最大的受益國,但實際上,卻因為降低市場關稅,可能讓國內競爭弱勢的農林漁牧產業遭受衝擊,過去CPTPP締約後,還要歷經締約國國會表決,就曾出現政黨輪替的生死鬥。
儘管美國宣布退出TPP後,台灣政府與各產業部門曾就加入CPTPP或RCEP進行各項影響評估,如今面對CPTPP與RCEP先後締盟完成,但台灣卻始終無法加入,於是在野黨將箭頭指向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除部分受衝擊產業必須付出較高的關稅感到憂心,台灣社會瀰漫過度悲觀的氛圍。
事實上,台灣身為WTO會員國,完全不存在所謂「鎖國」或「邊緣化」問題。台灣也是資訊科技協定(ITA)會員國,台灣最大宗的出口貨品是資通訊產品,根據資訊科技協定(ITA),原本就是零關稅。更何況,各國加入WTO後,產生普遍降稅的效應。
2020總統選舉第二場辯論會上,蔡總統就指出加入國際區域經濟組織的重要性,不管是RCEP或CPTTP幾回合的談判,但國際間,中國對台灣的政治與經貿的打壓從來沒有間斷。現在沒有機會加入CPTPP或RCEP,不代表著台灣就要變成「鎖國」,外交經貿就完蛋了。實際上,台灣對RCEP國家出口有七成以上是免關稅,CPTPP國家有八成以上也是免關稅。再加上台灣仍然和幾個國家有FTA,因此台灣出口總值六成是免關稅的。
當今國際貿易影響產品競爭力的因素,品質、生產技術層面已遠大於關稅。目前在台灣受到影響的產業,包括:石化業、鋼鐵、紡織、水泥、機械等產業,這些企業老闆很早在東南亞布局設廠,將半成品外銷到海外公司,加工或以洗標籤方式成為當地國家製造,再外銷到東協其他國家。
真正有影響是印有MIT台灣製造的口罩、面膜、化妝品、工具機等產品(其實加印MIT產品的附加價值變高,遠高於開徵的關稅)。目前台灣企業以製造且外銷的產品並不多,許多企業多改成以服務製造業的服務業,利用台灣優秀的人力資本與技術,深入東協國家賺取諮商與維修的服務費用。
不管是「多邊」還是「雙邊」貿易協定,對台灣都是有好處。現今加入CPTPP或是RCEP已經不再是台灣外貿戰略唯一的選項。在中國對亞太與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壓迫下,台灣政府絕不能懷憂喪志、當務之急是要一步一步簽屬「台美」與「台日」雙邊自由貿易協定(BTA),而非只是等待中國釋出善意,再伺機加入RCEP這個「多邊」區域經濟整合組織。( 引自2020年11月17日 【Yahoo論壇/陳建甫】台灣無「鎖國」或「邊緣化」問題 應逕行簽屬雙邊自由貿易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