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8日緬甸舉辦國會大選,選舉委員會11日宣布各地投票結果,根據「全國民主聯盟」(民盟,NLD)發言人孟尼瓦昂欣(Monywa Aung Shin)表示,該黨已經拿下322個議席,在下議會642個議席中的多數優勢,希望能獲得377個席位。
緬甸並非直接選舉產生國家領導人,而是由聯邦議會與地方議會議員票選。聯邦議會又分為上議院(民族院)和下議院(人民院)。奪得聯邦議會主導地位的政黨將有優勢在明年的總統選舉中獲勝。2020年緬甸大選,可以在92個政黨和獨立競選陣營的6900多名候選人中,選舉1171個地方議會與聯邦議席位,
不管是322或377席,翁山蘇姬所領導的NLD已經贏得下議院大選,這是繼2015年首次擺脫近50年軍政府統治之後,緬甸民主選舉再次獲得壓倒性的勝利。
由於不符合憲法名列總統候選人的條件,翁山蘇姬無法出任總統一職。五年來一直以國務資政身份成為實際領導人。但由於在羅興亞問題中所扮演的角色備受國際爭議,讓被視為是緬甸“民主鬥士”的翁山蘇姬,近年來在國際社會聲譽大幅滑落。
不畏新冠疫情的影響,8日(周日)緬甸最大城市仰光和首都內比都的投票站外,就已經大排長龍。幾乎所有民眾都佩戴口罩和頭套,接受測溫後投票。這是自從2011年脫離軍事統治以來的第二次大選。投票在當地時間6時開始,至下午4時結束,但當時已在排隊的人群被允許繼續投票。
2020年大選各界擔心選舉期間是否會出現暴力衝突。除了若開邦數以百萬計的羅興亞人無法參與投票,基本公民權利被剝奪外,緬甸政府還取消了包括:孟邦和克欽邦在內的其他受種族衝突影響的省邦的投票,理由是這些地方存在的衝突使得投票無法進行。
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在11月6日曾呼籲緬甸進行「和平、有序和可信」的大選,希望允許這些難民得以「安全和有尊嚴地」返回家園,但是不被緬甸政府接受。根據緬甸選舉監督機構“人民可信選舉聯盟”(PACE)表示,這次投票過程「整體」在和平狀態下進行。
五年前,翁山蘇姬席捲全國贏得勝利,戰勝了軍方所支持的執政黨「聯邦鞏固與發展黨」(鞏發黨)。但深具政治智慧的翁山蘇姬,仍與掌握大權的軍方領導人簽訂權力分享協議。
唯一批判這次選舉不公的是由軍方支持的鞏發黨。由於第二波新冠疫情來勢洶洶,該黨與其他23個反對黨曾一起呼籲延遲選舉,但翁山蘇姬在10月拒絕,宣稱選舉比新冠疫情更重要,要求選舉按原計劃進行。
由於羅興亞危機,西方與緬甸關係快速下滑,讓緬甸更加依賴中國一帶一路倡議(BRI)的基礎設施。例如,耗資36億美元的中資「密松大壩」就引起周邊民眾長期的抗議,隨後工程暫停,多次談判後仍未恢復。2018年緬甸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中緬經濟走廊」的備忘錄,中國提出多達40個項目,但卻只有9個項同意。在這9個項目中,只有3個得到公開確認,原本寄望可以增加經濟,但後續進展也並不順利。
根據世界銀行資料,緬甸2017年國民生產總額僅六百七十億美元,約越南的三分之一,但是過去七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相關報告,緬甸每年平均GDP成長率達7%的成長。2019-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經濟成長率下調至4.3%。相較軍政府時代,所有經濟成長數據,足以讓緬甸民眾有感。
選前許多民調都指出,民盟會在選舉中獲得絶對多數優勢,選舉結果也證實執政黨無需要再倚賴軍方支持的(鞏發黨),但是2020年民盟所贏得票數與席位,仍然不足以推動修憲案。
2020年3月,民盟曾發動修憲案投票,包括總統資格限制以及削弱軍隊政治權利在內的十餘項提案,幾乎全數遭到否決。這是根據2008年軍政府制定的憲法,議會中將有至少四分之一的議員由軍方指派。若要修改這部憲法,必須要有75%聯邦議會議員同意,如果議會中25%的軍方議員不鬆口,修憲便無法通過。
民盟究竟要選擇此刻,就要與軍方攤牌?或伺機周旋,再與軍方合作達成改革的共識?就要靠翁山蘇姬的政治智慧。( 引自2020年11月23日 【Yahoo論壇/陳建甫】 即使軍方淪為少數黨 翁山蘇姬仍不足以修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