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9月4日,針對「應否盡快重啟立法會選舉」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在民主派支持者中,96%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盡快重啟選舉,非民主派支持者則有55%表示反對進行選舉;就整體而言,有68%受訪者支持重啟選舉,而反對進行立法會選舉的則只有27%。
民調反映的背後可以看到,香港社會對於港府以疫情為由延宕選舉,卻又於9月1日起進行病毒的全民檢測,希冀證明社會確實存在隱形傳染者的作為非常不以為然。
繼續閱讀「香港民主派對臨時立法會去留的兩難」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9月4日,針對「應否盡快重啟立法會選舉」公布的民調結果顯示,在民主派支持者中,96%的受訪者認為政府應盡快重啟選舉,非民主派支持者則有55%表示反對進行選舉;就整體而言,有68%受訪者支持重啟選舉,而反對進行立法會選舉的則只有27%。
民調反映的背後可以看到,香港社會對於港府以疫情為由延宕選舉,卻又於9月1日起進行病毒的全民檢測,希冀證明社會確實存在隱形傳染者的作為非常不以為然。
繼續閱讀「香港民主派對臨時立法會去留的兩難」各界關注的香港區議會選舉24日順利完成,選舉結果超越泛民主派期待,也讓建制派跌破眼鏡。在破紀錄的72.1%歷史新高投票率的加持下,13名參與區選的建制派立法會議員中,有8人落敗,包括何君堯、民建聯張國鈞、鄭泳舜、劉國勳、周浩鼎競逐連任失敗;工聯會派出的何啟明、陸頌雄、麥美娟、鄧家彪也均未得到認同。此外,建制派知名新生代議員葉傲冬、陳家珮也均嚐敗績。
繼續閱讀「在香港選舉現場第一手觀察對北京、港府不滿 從選票中完全釋放」11月4日,中國由國台辦及國發改革委公布「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共計二十六條,分別針對台灣企業及一般民眾提供「同等待遇」措施。我總統府、外交部及陸委會亦紛紛對此發表回應,均認為這是中國卅一項措施的延伸,旨在分化台灣社會、磁吸優秀人才、擾亂我明年大選,國人不應輕信。事實上近年中國對台優惠政策確實有不少亮點,固然不脫對台統戰的需求,且也根植於吸納我方人才赴中為其所用,但台灣應更進一步認知到其因由是建基於中國對己的信心和大戰略的成形。
就外部局勢而言,在同一天,中國總理李克強在泰國曼谷參加東盟峰會,同時也舉行第22次東協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表示《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15個成員國已結束全部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市場准入談判。擔任東協主席國的泰國總理巴育強調成員國承諾在2020年簽署RCEP協議,即使印度最後退出了談判,也將不影響這重要經貿區的建構。對中國而言,印度在最後關頭退出當然讓這世界最大的自貿區談判稍受打擊,但中國能完成包括東協與日韓澳紐在內的十五國自由貿易協議,將引導東亞的政經局勢更向中國傾斜。
從內部局勢來看,中國大戰略長期來獨重經濟發展卻刻意忽略政治制度的與時俱進,內部社會問題容易轉成社會衝突,這都不可能一昧只以拉抬經濟發展解決,香港當前的困境即是鮮明的寫照。但中國顯然不是這樣看待,在這次十九大四中全會後,在習近平遭遇中美貿易戰的危機挑戰後,會議公報肯定了習近平在國家管治現代化的努力。很顯然的習近平不僅通過了黨內的挑戰,也可望確立其個人與毛鄧比肩的地位,這也將促使習近平擘劃的中國大戰略思維將成為未來所有政策的綱領。 對台灣而言,我政府與社會皆不可能接受「一國兩制台灣方案」,但我們應更認真思考若這是未來中國大戰略下的對台唯一政策方向,我方應如何在困境中找出新路。 ( 引自2019年11月5日 【TVBS【觀點】/ 蕭督圜】以中國大戰略為主體的對台「26條措施」 )
北京應如何扭轉香港社會中對粵港澳大灣區融合不滿的民意,問題其實應該還是在北京本身,雖然北京派駐大量人力、投入大量維穩經費,但北京似乎一直看不到問題的癥結點,以致於情勢的發展和他們規劃的都不一樣。北京應該傾聽香港民意,以及重新省思粵港兩地經濟發展的原因與結果,放下自己的主觀認定與本位主義,因為那只會讓香港與北京的鴻溝更形擴大。
隨著港深兩地在前海特區及創新及科技園區的試探合作逐步落實,大陸中央擬規劃在「一國兩制」基礎下制定合作專法跨過區域間在法律與行政的差異藩籬,不僅可保持香港做為大灣區中最有活力的城市,亦可滿足多數香港中產的期待。或許香港社會仍會存在不同的意見,但已難對上路的港深一體化再形成阻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