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恐成中國一帶一路前進歐洲的灘頭堡
「新南向政策」是目前台灣外交經貿戰略的重點項目之一,主要關注東協、南亞、紐澳等18個國家。當義大利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前進歐洲的灘頭堡時,台灣外交經貿戰略比重是否也要開始做若干調整?駐歐各代表處應該要關注歐洲國家與媒體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的看法,因為一帶一路基礎建設已經從遙遠的亞太、東南亞、南亞逐漸在歐陸國家本土發生。歐陸各國與媒體的態度是否從過去的觀望或看衰、樂觀其成或轉而積極參與,台灣當局需要審慎面對此國際情勢的轉變。
「新南向政策」是目前台灣外交經貿戰略的重點項目之一,主要關注東協、南亞、紐澳等18個國家。當義大利成為中國一帶一路前進歐洲的灘頭堡時,台灣外交經貿戰略比重是否也要開始做若干調整?駐歐各代表處應該要關注歐洲國家與媒體對於中國一帶一路的看法,因為一帶一路基礎建設已經從遙遠的亞太、東南亞、南亞逐漸在歐陸國家本土發生。歐陸各國與媒體的態度是否從過去的觀望或看衰、樂觀其成或轉而積極參與,台灣當局需要審慎面對此國際情勢的轉變。
隨著港深兩地在前海特區及創新及科技園區的試探合作逐步落實,大陸中央擬規劃在「一國兩制」基礎下制定合作專法跨過區域間在法律與行政的差異藩籬,不僅可保持香港做為大灣區中最有活力的城市,亦可滿足多數香港中產的期待。或許香港社會仍會存在不同的意見,但已難對上路的港深一體化再形成阻礙了。
對於中國,在持續開放外國農糧食品進口之際,近日卻傳出已將陳勝、吳廣等農民起義的歷史,從新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給刪除,或許中國內部所面臨的維穩壓力是外界難以想像。
中國國企未來可能會面臨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特別是當中國國內經濟成長力度逐漸衰退,或是中共中央面臨重大的政治變革時,在海外的國企沒有辦法獲得更多來自國內奧援時,在海外的國企是否會跟之前的東印度公司一樣,突然消失在歷史的舞台?
盡管民眾可以透過互聯網訂,但是排隊搶購車票或擠爆車站的場面,偶而仍會出現在返鄉交通的巔峰時刻。為了避免雍塞,住在城市的移工或年輕家庭乾脆就不在春運期間返鄉過年,而是在春運之前,就把住在家鄉的雙親或年幼子女接到城市來過年。
馬哈迪對中國強硬態度與斡旋談判能力,是目前所有想要跟中國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說NO」的國家中最理想的案例。主要是因中國一帶一路基礎設還有多項計畫在馬國進行,加上馬來西亞在東協國家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在戰略上,不管就陸上連接泰國,或在海上緊鄰麻六甲海峽都非常重要,讓馬來西亞有本錢跟中國「說NO」。
繼續閱讀「沒有蔡英文的「四個必須」 台灣可能被賣掉了」歷史就是這麼吊詭,中國習近平每一次出手,反而是像是在救蔡英文。在新加坡的習馬會裡,在酒酣耳熱時,習近平與馬英九兩人究竟談了些甚麼? 如果在2019新年談話裡,蔡英文沒有提出「四個必須」,台灣可能連被賣掉了,都沒有人知道。
繼續閱讀「一帶一路與新南向政策:我國與中國大陸對東南亞國家外交政策的競合」作為鄰國的台灣,面對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成功,無需要過度悲觀,直覺認為台灣的外交、國際與經貿空間就因此被封鎖。在2015年發改委《願景與行動》的第六項中國各地開放態勢裡,就明白表示為台灣地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做出妥善的安排,即使2015年台灣申請亞投行(AIIB)創始會員被拒絕,但台灣未來還是可以持續申請加入亞投行,民間企業也可藉由中國給台商公民待遇的機會,參與一帶一路各項周邊建設,但是2016年蔡英文上台後,台灣可以參加一帶一路的那扇門就被關上了。
中國並不是「亂槍打鳥」,投資蘇世民是有原因的。蘇世民長期「耕耘」政治圈,他是「共和黨」人,「公開」捐共和黨候選人「政治獻金」,也「非公開」支持民主黨政府。因為對於美國政壇兩邊通吃,加上蘇世民對中國的經濟有「複雜深刻」的瞭解,中國把蘇世民設定為與美國政界的「中間人」。
台灣政府只希望這波台商回流的資金,不要只是拿來炒房地產或炒股票,或許應該要正面思考,是否能從修法、稅改或補貼方式,吸引這波從中國回流的資金潮能長期「駐紮」(parking)在台灣,等待新興產業或其他投資的機會,讓台灣有機會取代香港成為台商在亞太地區的資金運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