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
曾偉峯
2020年的中國的政經態勢主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而與2019年有了顯著不同。2019年中國面對的問題主要來自境外,2018年美國對中發動加徵關稅的中美貿易戰在2019年仍然持續延燒,並且雙方數次談判未果,甚至在2019年5月雙方談判破局後,中美大打輿論戰,譴責彼此誠信有問題,並且將過錯推給對方。此外,2019年年中在香港爆發了大規模的抗爭,數以百萬計香港民眾上街,反對香港政府試圖修訂逃犯條例,讓香港行政長官可以規避法院程序,將嫌疑犯遣送至台灣、澳門以及中國等地,香港民眾對於一國兩制的疑慮迅速增加,並且認為香港政府主要受到中國政府管轄,若修訂逃犯條例後以後,中國政府可以透過政治施壓手段要求香港政府遣送政治異議份子去中國受審,加上中國司法不透明以及人權紀錄不佳的問題,修例對香港民眾而言等於是中國強加制度於香港的明顯入侵。2019年6月香港爆發了兩場百萬人規模的大遊行,接著整個2019年都可見到香港成了了抗爭源源不絕的社會,警民衝突激烈,一直到11月份港警包圍大學抓捕暴力抗爭者,以及區議會選舉結束,香港的抗爭才稍歇,但卻沒有完全停止,香港反送中抗爭注入了反中的能量,並且一直延續到2020年。
2020年儘管中國的政經局勢仍然受到國際局勢牽動的影響,然而性質的改變轉變了2019年的困境態勢,使得中國政經必須「向內看」。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從武漢發跡,進而影響全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問題從2019年12月底開始發酵,到了發現問題嚴重時,已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全世界,到2020年11月底為止,新冠肺炎已感染了超過6千萬人,並且造成超過125萬人死亡。2020年初,肺炎也對中國政治與經濟產生巨大衝擊,湖北省與武漢市一把手紛紛落馬對疫情擴散負責,各地紛紛採取封城措施,導致春節後返鄉潮難以上崗工作,整個經濟活動暫停,讓中國在2020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呈現數十年來首次負增長,下降了6.8%。也因此,中國政府迅速討論復工復產,希望快速恢復與活化經濟,4月開始解封與要求各地開始復工,到了第二季後始回復正增長,第二季增加3.2%、第三季4.9%,而第四季預估為5.8%。中國的內部政經問題除了受到疫情打擊,還包含了頻頻不斷發生的天災,例如夏天的長江水患、東北的蝗災等等,不只打擊了經濟發展,也產生了糧食問題以及造成社會人心不安等。
2020年香港爭議也有了轉折,2019年中國政府維持不主動干預香港問題的基調,並強調對香港政府可以解決問題的信任。然2019年11月的區議會選舉民主派大勝,甚至成了席次的多數,完全翻轉了香港既有的政治態度之結構,加上美國持續針對香港問題發表關切,以及香港在疫情爆發後仍然持續有抗爭行動不斷發生,中國終於在6月召開全國人民大會期間,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維護國家安全法》,此法強化中央對香港的執法權力,例如建立中央駐港國安公署,以及界定危害國家安全的相關事態與罪行,自此香港抗爭聲音漸小,人人自危。有趣的是,香港國安法對香港民意的衝擊似乎沒有想像中的大,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的資料,香港人對林鄭月娥的滿意度,2020年6月並無明顯下滑,甚至到了10月以及11月還有顯著爬升,同樣地港人對香港政府滿意度在2月達到最低(8.8%滿意,82.5%不滿意),但6月以後卻緩慢上升從16.5%上升到19.4%,信任香港政府的港人也從6月的26.8%上升到29.8%。換言之,香港國安法並未大大打擊港人對政府信心,不過這也有可能國安法後,香港民眾對於此類問題更加小心,導致產生民意扭曲現象,尚需更進一步觀察。
中國政經主要採取「壤外以利安內」的顯著趨勢,可以從兩會後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看的出來。 根據中共發布的「十四五」規劃文件,可以發現中國的施政方向主要朝向復甦國內經濟與科技自立自強發展,這兩點都要求中國對內強化與改善其消費與技術結構,也因此不難想像中國對內看的轉向變得更加重要。「十四五」規劃中談到的「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其中內循環即是針對國內市場,而區域發展戰略,例如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以及成渝經濟區,則是促成國內的區域統合。此外,在11月的五中全會公報中,明確提到當前局勢對中國仍處於戰略機遇期,並認為中美脫鉤不現實,由此來看,可見中國目標旨在把握當前局勢,持續大力發展國內經濟,而不是與美國競爭對抗爭奪霸權。
2020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導致中國政治經濟的變動迅速,隨著疫情逐漸趨緩,而中國因防疫措施相對於西方國家而言成效顯著,而西方國家則仍然忙於處理國內疫情問題,加上中國對於香港的掌控透過香港國安法進一步強化,相對於2019年中國面臨的國際困境,當前國內政經問題則是中國更需要處理的迫切問題,也因此,2020年或許就成了中國政治向內看的轉折,無論是中國政府政策、或是學術研究,或許會越來越著重內部局勢與問題,以及困境的處理,然而這也並不代表中國會放棄對外持續建立政治與經貿影響力的野心,惟將來中國內外政策孰輕孰重,優先順序為何,或許將有明顯變化,值得持續關注。